兒少發展暨心智行為科 臨床心理師 張瑞文
在臨床現場中,常被家長詢問「孩子的情緒控管不好,該怎麼辦?」但家長經常忘記,情緒的調控能力是要訓練與培養的,常常家長自己也有情緒控管的問題。本文帶您從腦神經科學重新認識情緒、了解情緒,理解孩子的情緒,才能做到真正有效能的教養。
情緒,從何而來?
先簡單介紹複雜又精密的大腦,各腦區塊分工合作,可以粗分成上層大腦(皮質區)與下層大腦(灰質區)。下層大腦是動物都有的原始腦,也掌管基礎的生理機能,包含呼吸、吞嚥等功能;上層大腦則跟智慧有關,愈是高等動物,上層大腦的發育就愈好。而與情緒有關的大腦部位,則包含訊息接收器視丘(Thalamus) 、情緒中樞杏仁核(Amygdala) 、啟動反應器下視丘(Hypothalamus),以及掌控經驗與控制能力的前額葉(Prefrontal Lobe)。
也就是說,動物基本上都能因為自動化歷程形成情緒經驗,例如獅子看到獵物(視丘視覺接收),會因為準備獵食而警戒(杏仁核處理準備),再準備狩獵(下視丘準備啟動);但若是透過經驗,獅子曾經吃了某些色彩斑斕的獵物而有腹瀉情況,則會透過訊息接受後經過前額葉的處理,因為不想再次腹瀉而調整計畫更改狩獵其他的獵物,後面的路徑就稱為意識的歷程。簡單來說,就是透過經驗學習後重整自己的計畫再執行的能力。
這麼重要的前額葉,幫助我們訊息統整後重新規劃,卻是在大約25歲(男女略有落差取平均值)才能發展成熟。因此,如果遇到小孩胡鬧、青少年橫衝直撞、社會新鮮人不知輕重等,請先提醒自己:「他們的前額葉發育還不成熟,不要跟他們計較!」
了解情緒的發展與影響因素
情緒百百種,有些情緒甚至是多種情緒混在一起的複雜情緒,但大部分的基礎情緒大致在2歲左右已經發展完成,孩童都能體驗與區別自己的感覺不同。但是,這時候語言發展才剛起來,如果口語發展稍微落後一點,就很容易因為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而急切的只能用哭鬧方式反映,也就是我們說的「2歲豬狗嫌」以及英美的「Trouble Two」階段。再加上影響情緒的因素眾多,包含生理的饑渴或是生病不適、想睡,加上環境的光線、聲響、溫度以及安全感,個人內在的狀態、氣質(似一般俗稱的個性)與經驗以及其他諸多干擾變項,都可以影響孩子的情緒穩定度。
情緒最重要的作用是什麼?
而情緒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幫助我們應對危險,情緒會誘發戰或逃(Fight or Flight)反應,讓我們在遇到緊急狀況時能夠選擇戰鬥或逃跑。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更逐漸分類出僵住反應(Freeze),過去很常被忽略或誤解為是「沒反應」,但細究其情緒與內在機轉,可以知道更像是因為無法確定要戰鬥或逃跑,腦袋一片空白的定格狀態。
因此,情緒也是誘發我們面對危險的處世態度,可以觀察潛藏的價值觀以及帶動的行為適切性,是否能夠順利解決當前的危險或問題,能不能順利地調整方法努力解決,最後回到一個平靜穩定的狀態,幫助我們能夠繼續過好每一天。
如何疏導情緒?教養練習3步驟
情緒如水,是在內心流動的,會乾涸、會滿溢。我喜歡將情緒比喻成水壩的水,心理的堅強度就像是水壩,太薄容易潰堤就像玻璃心,太厚又好像表面平靜但其實內在波濤洶湧。因此,適當的情緒疏導(也就是洩洪的概念)就極其重要,能適當疏導,水壩內的壓力就不會破表,調節得當就可以長久使用這個水壩。
1.理解與引導,避免不合理的期待
一般而言,我們本身通常具有這個情緒調節的能力,但是常常被各種因素影響而破壞水壩的結構,影響了調節的效果。如同上段所述,沒有足夠的語言能力以及情緒詞彙時,就會有苦難言,這些不合理的期待就是敲打水壩的地震,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更影響水壩的強韌度。所以,適當的辨識孩子遇到的困難,引導其理解前置事項帶來的想法與感受,透過反思去引導出適合的解決方式,才能夠順利幫助孩子調解水壩內的情緒流動。
2.別在情緒當下說道理,冷靜後再談
再來,說的時機很重要!因為情緒激昂時,杏仁核過於活躍,會影響前額葉的理智判斷功能,所以理智跟情緒有點像蹺蹺板的概念,基本上情緒激昂時是沒有理智可言的。所以,請不要在情緒當下說道理,請等待冷靜後情緒穩定時再說!而且是家長自己以及孩子雙方都情緒穩定時再討論,如果情緒難以安定,就暫時離開現場(避免衝突惡化),喝個水、洗把臉等,讓情緒逐漸沒這麼誇張時再談。另外,建議不要間隔太久,最遲最好當天睡前就把這件事情談完,避免積累的誤解與埋怨默默影響了親子關係。
3.放下手邊所有事,與孩子互動、對話
找到對的時機之後,說的時候要放下手邊所有的事,全心全意跟孩子對話,並針對他的情形適當給予回應以及提問,要有來有往才叫互動,才能真正達到溝通的目的。若口語還不太好的小小孩不知如何回應,可以用「媽媽/爸爸猜猜看,你是...這樣想的嗎?」來協助孩子練習做回應,並引導下次可以這麼說。若是比較惜字如金的青少年,可能只是一個眼神或是一個鼻音的回應,家長亦可以簡單描述「這真的不太容易,你想了好久只能回我一聲『嗯』來作為回應」,試著誘發孩子下一個回應。說話有時像丟接球的歷程,有來有往,還要小心注意力道、方向,同時也要考慮接球者(對話者)的年齡和能力發展,調整發球的姿態,同時引導對方用適當的方式丟回來,才能繼續延續這個對話歷程。
因此,回到情緒教養的源頭,當我們理解了情緒的狀況,再回頭看看當初的提問,到底是孩子的發展還沒有到?還是因為不曾引導孩子去調節情緒?還是這些都做了但孩子的情緒真的控管不佳?抑或是家長根本自己也有情緒調節的問題?這些因素可能都有!希望透過本文讓家長對情緒教養有個概念,若有需要仍請就診兒童心智科並安排諮詢詳細討論,如何跟孩子的情緒好好做朋友。
轉載自中國醫訊2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