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肝膽腸胃科 廖舫敏醫師
國高中的開學季,常常會有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來兒童肝膽腸胃科門診求診,主訴是學校的健康檢查有紅字,仔細一看,原來是抽血項目中的肝功能異常(GOT、GPT升高)。同時我們會發現這些小朋友有體重過重或是肥胖的共同特徵,爸爸媽媽都會問,為什麼看起來健康的小朋友會有肝功能異常的現象呢?
隨著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改變,兒童及青少年容易因爲攝取過多高糖、高油及低纖食物,加上運動量減少,進而造成過重及肥胖問題嚴重。根據教育部於民國107年對國中小學生健康狀況的分析顯示,台灣小學童肥胖的比率為14.6%,其中男生為17.0%,女生為12.0%;而國中學童肥胖的比率為 16.9%,其中男生為20.0%,女生為13.4%。與其他亞洲國家比較,男童排名亞洲第五;女童排名亞洲第四,也代表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問題已成為一個需要注意的課題。
如何評估兒童是否過重或肥胖
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階段,肥胖的認定與成人稍有不同。診斷以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為依據,其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當BMI 超過該年齡層的85 百分位值時定義為「過重」,超過95 百分位值時定義為「肥胖」,各年齡層的BMI值可參考表一、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公告–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
兒童肥胖的併發症
「小時候胖不是胖」、「小孩就是要白白胖胖才可愛」,老一輩的人經常把這些話掛在嘴邊,但這是正確的觀念嗎?小孩子胖真的沒關係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研究顯示,肥胖兒童有五到六成的機率會變成肥胖成人,肥胖青少年變成肥胖成人的機率更高,高達七到八成左右。而肥胖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增加成年之後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血脂異常、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除此之外,兒童與青少年肥胖也會產生許多併發症,常見的健康問題包括:
- 代謝症候群:腰圍過大、高血壓、高空腹血糖值、高三酸甘油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若是上述五項中有三項異常,即屬代謝症侯群,未來罹患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的機率增加。
- 心肺系統: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睡眠異常,進而影響學習力及記憶力;肺活量減少造成運動耐受度不佳;動脈粥樣硬化、慢性發炎、凝血功能異常。
- 肝膽腸胃系統:胃食道逆流、膽固醇過高造成膽結石、脂肪肝、脂肪變性肝炎造成肝功能上升(又稱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嚴重者甚至會伴隨肝臟纖維化及肝硬化等慢性肝病。
- 內分泌系統:產生胰島素阻抗、第二型糖尿病、性早熟、女生易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男生易患有性腺功能低下症。
- 骨骼肌肉系統:下肢因負重造成骨頭變形、股骨頭近端生長板滑脫、退化性關節炎,另外足踝扭傷及骨折機會也會增加。
- 神經:假性腦壓升高(Pseudotumor cerebri)造成頭痛等症狀。
- 心理社交:肥胖兒童容易受到同儕間的社交歧視,產生自卑、憂鬱等負面情緒;易患有飲食疾患。
預防與治療
預防勝於治療,從小時候開始做起,避免成為肥胖兒童,是預防將來成為肥胖成人以及產生代謝症候群等併發症的最佳辦法。哺餵母乳為預防肥胖的第一步,研究顯示,喝母奶的寶寶跟喝配方奶的寶寶比較起來,長大之後較不會產生肥胖。此外,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從小養成正確的飲食觀念、規律的生活以及規則運動的習慣。兒童及青少年成長及發育迅速,並深受環境影響,除了家庭之外,學校也是肥胖防治重要的一環,近年來國人也逐漸重視國中小學童的體重管理。
當兒童已經產生肥胖或是合併有併發症,比如說有脂肪肝合併肝功能異常時,我們需要正視這個慢性病並開始治療。對於兒童來說,第一步的治療都是建議先從減重和改變生活習慣開始做起,包括減少飲食中的卡路里、增加活動量以及運動量。
- 飲食:兒童與青少年還處於正在發育的狀態,不適合過於嚴苛的節食方式。第一步會建議減少含糖飲料以及高脂肪零食的攝取,消夜和點心的種類可以選擇高纖少糖、富含蛋白質的未加工食品。第二步要檢視每餐的澱粉量,以胚芽或五穀飯取代白米飯,既可增加飽足感也能促進腸胃蠕動。簡單來說,少吃精製澱粉、精製醣類或高脂食物,多吃新鮮蔬果以及蛋白質,對兒童與青少年來說,就能吃得健康又促進生長發育。爸爸媽媽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圖一)來準備孩子的三餐。
- 運動:兒童每天至少要從事60分鐘中重強度的身體活動,包含每週至少3天的重強度身體活動及骨骼負荷活動,舉例:跑步、跳繩、草地遊戲、爬樹、拔河、球類運動。然而,青春期以前的兒童骨骼不夠成熟,過量的重度運動要避免。
- 避免久坐:建議兒童每天看螢幕電玩時間少於2小時。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兒童長期肥胖不僅會合併許多併發症,還會增加未來成人之後肥胖的機會。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健康的兒童也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因此肥胖防治工作應從小做起。兒童處於身心成長的階段,減重對他們來說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除了家庭的支持之外,學校以及醫療院所也可以提供家長進一步的幫助與諮詢。 本院亦提供兒童肥胖特別門診,可多加利用。
參考資料
- 台灣兒童肥胖防制實證指引
-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 Robert C. Whitaker et al. Predicting Obesity In Young Adulthood From Childhood And Parental Obesity . N Engl J Med 1997;337:869-73.
- Cara B Ebbeling et al. Childhood obesity: public-health crisis, common sense cure. Lancet 2002;360:473-82
- Joan C Han et al. Childhood obesity. Lancet 2010;375:1737-4
轉載自中國醫訊2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