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歲對醫生的想像是什麼?
從小到大所寫的志願就是當醫生,國高中都沒有變過。5 歲,我最深刻的記憶,就是立志要當一位醫生!我要幫助很多小朋友!
因為父親是醫生,我跟妹妹從小到大在外公經營的醫院裡面長大,5 歲那年,有一次玩耍不小心扎到針頭,非常痛,爸爸很快處理完傷口,給我一片維他命 C 片,觸動我的心:「哇,真是一個太棒的工作,可以處理很多人的傷口,之後還可以給小朋友吃糖果」,那一刻起,我決定也要當一位醫生。
走向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我很喜歡小孩,高中時期到醫院做義工,陪伴癌末病童以及有生長缺陷須長期住院的孩子,當時的工作很簡單,三個小時陪孩子讀書,或讀書給他們聽,雖然他們有些缺陷也沒有言語,但是你知道她們是很開心的。
高中修習心理學的課,對於人腦到底怎麼運作很感興趣,又看了老師介紹的心理學書籍,覺得人腦蠻有趣的。於台大實習的時候,高淑芬醫師講過:「這一科是非常有 POWER 的,因為我們看到孩子越來越好充滿希望,她們須要我們的陪伴長大,需要我們去支持。」就是那一段時間,我決定走向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2016 赴英國進修營養醫學
在門診每個孩子的故事都非常刻骨銘心,小時候曾被診斷過動症或注意力不足,也許那時候資源不夠,或是父母覺得孩子長大就會好,就此沒再繼續追蹤,等他們有一天再回來門診,我看到三方都很辛苦,不管是孩子、家長還是老師,比如,孩子課業本來不錯,被同儕排擠,慢慢落後就不喜歡學校,甚至逃學了,結交了一些愛好刺激的朋友,就開始濫用一些菸酒毒品等。所以,這時候回來門診的孩子不僅僅是注意力不足的問題,還合併情緒、成癮等問題。
這部分的治療其實需要更多發展,「營養」對我們的腦部以及我們的身體非常重要,只是長期都被大家忽略。2016 年去英國進修「兒童青少年的營養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專門訓練,與 MBI-Lab 研究團隊展開最新研究,發現 ADHD 的症狀與體內的必需脂肪酸 (Essential fatty acids, EFA) (如 omega-3 脂肪酸,n-3) 的不足有關。
魚油營養幫助 ADHD
目前,院內有在做魚油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計畫,我們發現台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在魚油方面的缺乏比一般小朋友還多,體內魚油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嚴重度有關係,這個研究在 2016 年底刊登在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期刊,獲得國際學術界的矚目也突顯了台灣本土研究在國際上的重要性。
兒童心智科團隊很注重營養平衡的觀念,門診會連結營養科、學校的營養師協助有需要的孩子,台灣家庭的型態以外食居多,家長很難拿捏孩子的營養,營養師就會討論怎麼煮菜,讓家長知道應該要怎麼吃;也鼓勵家庭一起共餐的機會。約 2 到 4 成的小朋友會產生藥物副作用,部分對藥物的效果沒有那麼好,然而,不是完全不要吃藥,用藥合併魚油一起幫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讓孩子在學業或者交友方面,有更好的發展。
偶像媽媽給我的啟發
我最喜歡的人是支持我的媽媽,她也是中國醫藥大學畢業的「學姊」,給我很多支持跟鼓勵,母親認為「天空就是極限-愛做什麼,就去做!因為最後的結果都是屬於自己的」,她讓我有一個很安心很踏實的信心,告訴我可以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這對我來講非常重要。求學、工作的一路上,我爸媽都是正面的態度,甚至用樂觀的態度面對自身的癌症,她給了我很多啟發。
為孩子而做
「精神衛生」是我下一個目標,希望下個 5 年可以開一間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訓練中心,讓孩子認識壓力,增加活動量、提升能量、社交技巧,類似像是去上營養課、運動課、情緒管理課,不僅門診的孩子可以參加,我反而想針對社區的小朋友,以提升社區所有孩子的健康。每個人都有壓力但我們怎麼抗壓;每個人都會心情不好,但可以向誰求助;我要怎麼吃比較營養…這不是從疾病的角度來看一個孩子的問題,而是健康的孩子就是長這樣,真的有些問題的時候,再透過醫療來幫忙。在醫院以外先建立好關係,再慢慢的討論需要,之後才會帶到醫院,進入診間,換個場所會減少孩子對醫院的恐懼感、排斥感,他們會覺得原來是一樣的醫師,只是換一個地方討論,我覺得這很重要,可以提升身體的健康。
提升精神健康以及對疾病的知識,疾病就會慢慢下降,未來的醫療就是注重保健。我們越早發現問題,投入的金錢跟精力相對越少,往往拖到成年有很多問題已經無法短時間改善,那時耗費的資源更多,我們希望從小,嬰兒時期就可以開始建立觀念了。
身心靈重新開機 ,讓孩子長力量
我喜歡唱歌,約朋友一起去,也喜歡旅遊,喜歡聽故事,喜歡認識不一樣的文化,認識不一樣的人,營養方面,吃魚油就是我的抗壓方式;另外我會深呼吸,10 分鐘、15 分鐘都好,活在當下感受此時此刻,現在坐在這個房間裡面,腳是在地上的,然後,深呼吸,感覺自己的心跳。現在的資訊太過爆炸,常常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常常忙了一天,卻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深呼吸靜坐讓我有時間放空,反思今天做過的事,幫忙身心靈重新開機,再回歸到現在正在做的事。
我非常珍惜診間的每一個小孩、每一個人,因為我覺得每個人的故事都是非常獨一無二,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潛能,可能有時候被藏住、看不到,當家長和小孩之間有信任感,家長可以慢慢放手,讓孩子長力量。電影「GIFTED」講一個資優生的故事,家長常問:「醫師你說阿,我到底要做什麼?」,此部電影給我很深的反思,孩子今天可以去讀名校,也可以讓他去讀一般學校,到底是低估了他?還是抹滅了他的未來?其實,最重要的是誰永遠陪伴在他旁邊支持他 。
專訪/兒童心智科 張倍禎 醫師
撰稿/郭姵吟 執行編輯